《清明上河图》,算得上是宋朝的代名词了,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对它有些了解,因此,关于这幅画作大众层面的认知在此不做赘述,我们接下来要聊的,是你可能还不知道的那部分内容。
(相关资料图)
画师小侧写
目前,历史上能找到的有关张择端个人生平的历史记载,有且只有一条,那就是在《清明上河图》后,由金国监管御府书画的朝臣张著所写的跋文里,这篇跋文虽寥寥数字,却也足以让我们认识画家其人了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跋文
张择端,字正道,出生在儒家经学思想的重要阵地——东武(今山东诸城),原本是“游学京师”学诗赋论策,准备参加进士考试(因为“非善为诗词论赋者不得及第”),后来可能是应考名落孙山了,不得已“后习绘事”,成了在翰林图画院的当职画家。
他擅长画什么呢?——“本工其界画”。
界画,是当时一种借助直尺画建筑线条的绘画形式。画画用的笔叫界笔,界笔和直尺之间用界隔(一个小木块)隔开,画画时,界隔抵着直尺,界笔顺着界隔,这样既能将线条画直,又不会让毛笔上的墨浸开弄脏画纸。
界画
也许是张择端的画画功底本就不错,不久后,他便“尤嗜于舟车、市桥郭径”,风格自成一家。
画外的铺垫
《清明上河图》长528.7cm,宽24.8cm,当时半路出家的张择端是如何能做到将800多个人物,连同建筑、牲畜、车船等事物画得繁而不乱、细致传神呢?
其实,类似这样的大场景构图方式在北宋已经相当成熟了,如:
画家李公麟曾画过一幅有1286匹马、143个人的《临韦偃牧放图》,气势壮观;
另一位宫廷画家马奔,他最热衷的就是画上百只不同形态、不同组合的百鹿图、百羊图、百牛图等等;
另外,当时在大相国寺和玉清昭应宫里,也有大量复杂的佛教、道教壁画……
可以说,如果没有之前画师们的共同尝试和努力,也就没有后来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北宋,李公麟《临韦偃牧放图》
画内的不可言说
据史料查知,《清明上河图》时期的汴京,城内常住人口有10万户,驻防军队137万人,坊市一体的大街上,茶室酒楼、典当票号、药房作坊、牙行戏班……各行业规模化、行业化的发展,让朝廷的年税收最高曾达1.6亿贯,相当于现在2000多亿元人民币,应该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了,但是,生活在如此恢宏盛世下的宋朝百姓们,真的是岁月静好吗?
1、政令城防,形同虚设
首先来看看政令的执行情况。
画卷卷首处,乍一看是一队自郊外踏青归来的有钱人队伍列队前行,可凑近了细看,会发现靠前的家丁肩上挑着两只刚打到的野山鸡,而在每年2月—11月期间,朝廷是明令禁止捕猎的(为保护动物产卵和哺乳),而这支队伍显然对比置若罔闻。
打猎归来的郊游队伍
同样无惧官府政令的,还有汴河上那些忙碌的私家粮船。
粮食作为关乎民生的重要物资,自宋太宗起,朝廷就禁止商人在重要的经济城市贩卖、囤积私粮,可图中的粮贩们却堂而皇之地指挥着卸粮的劳役,将一袋又一袋的粮食扛去街道深处的私家粮仓里,在他们的周围,没有出现任何官员或士兵的影子。
私粮卸货场景
再来看看城防情况。
距离踏青队伍不远的地方,可以看到一个饭馆的上面立着一个高高的凉亭,是不是有点奇怪?其实,这凉亭本是坊中用来观察火情的望火亭,饭馆本是消防士兵的营房,没想现在却因闲置被拿来开了店铺。
闲置的望火亭
画中另一处明显被占用的消防设施,是在城中最热闹的孙家正店旁。原本盛放消防用水的大水桶,现在装满了军人喜欢的烈酒,原来的消防站摇身一变成了军酒转运站。
被占用的消防站
接下来再把视角移回到城门处。
用泥土夯实而成的城墙因年久失修,已有明显塌陷的迹象,一个来自塞外的驼队长驱直入,没有任何人盘问他们的来处、检查他们的货物,负责守城的军队哪去了?
无人防守的城门
走进城门,第一个迎接所有来自城外客人的建筑,仍然不是部队的城防机构,而是税务所。只见税务官们正在严格核查纺织品的数量,旁边张大了嘴的货主不可置信地看着稽查官员们,貌似对将要缴纳的货税极其不满。
试想,一个弃城防于不顾,只为攫取更多税收的城市,它真的会安定吗?
城门旁的税务所
2、官员衙役,饱食终日
离城门不远,有一个比较大的院落,从建筑样式看,此处应是某个官府衙门。敞开的红色大门旁,烂泥似地坐躺着两拨人,文件箱、枷锁、兵器散落在地,看上去他们应是要外出执行公务,可此时却没精打采的在这里唠嗑、睡大觉。
懒散的士卒
有意思的是,画卷中最能反映官员玩忽职守的画面,却恰恰是最能体现画家技艺、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画作高潮——虹桥险情。
人满为患的虹桥下,一条满载着游人的客船即将撞上桥身,一旦撞上,连船带人都会翻到河中,毫厘之间,一名船夫用长蒿死死顶住桥梆,其它船工们则赶紧放下桅杆、划转方向,桥上的、岸边的百姓们都叫喊着为他们鼓劲,希望他们能顺利通过。
遇险的游船
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场景里好像少了点什么?是的,这里少了本应在桥边负责提醒纤夫提前收桅的值守岗哨,少了组织民众施救的官员。
可我们只要把眼角稍稍往上抬,就能在桥上看到迎面相遇的文官和武将,他们为了自己那一点颜面,互不相让、互相推搡,对周边冲天的喊叫声听而不闻。
桥上与桥下,政治与民生,冲突立显。
桥上互不让道的文官与武将
3、穷人富人,天差地别
身为儒生的张择端,自然会着重描绘底层劳苦人民的生活疾苦,乞丐、挑夫、纤夫、走卒、小偷、优人……,他们在画中随处可见,如:
一个光着膀子、两担空空的中年挑夫呆呆地站在饭馆外,他可能是想进去买碗茶水解解渴,可摸遍全身上下后,竟连一个铜板也没有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饭馆里的有钱人大快朵颐;
饭馆外的挑夫
桥上,两个孩童正缠着几个书生模样的读书人乞要银钱和吃的,不知是不是担心孩子的脏手会弄脏自己的衣服,一个书生远远地递出了一个铜板,大概够孩子买半个馒头;
乞讨的孩童
那有钱人富到什么程度呢?最具代表性的是城门口的一个人,他半蹲在地,为给来自远方的贵客送行,当街宰杀了一只用来祭祀路神的黄羊,要知道,黄羊肉的价格可是那时最贵的。
宰杀黄羊为客人送行
4、结尾三问,忧心忡忡
面对种种社会顽疾,画家无力解答,只好将疑惑留在了长卷最后。
在靠近结尾处的“赵太丞家”医馆里,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正襟危坐,神情严肃的和店内的老太太交谈着,从店铺外的招牌可知,这家医馆治酒伤、治胃病,还治五劳七伤,不管妇人是为何人而来,总归是来寻医问药的。
“赵太丞家”医馆
医馆旁边是一家富人宅邸,守门的门房左手指着前面,像是在给面前一位提着点心盒子、背着包袱的外乡人指路,这条指向画外的路到底通向何方,可能也是画家自己想要知道的吧。
门房指路
而在医馆对面,有个挂着“解”字招牌的简单铺位,一群白衣学子正围着一位抡扇轻扇、占卜问掛的算命先生,因为在清明节后的两个星期,就是每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,所以他们现在急切的想提前觅得天机。
算命摊位
三个场景合起来看,就是问医、问道、问命。
治国良药何在?整治道路何在?国家命运又会如何?
谁能解答?
(注:本文内容是故宫博物院余辉老师《清明上河图》课程整理而成)
标签: